中原老一辈国画家杰出代表陈发源作品欣赏1933年生,中原老一辈国画家杰出代表。 1950年曾入室刘海栗门下学习油画。1952年又入室潘天寿先生门下学习国画。 曾在潘天寿、吴佛之等主持下在上海举办个展,多幅作品被多家机构和爱好者收藏。现为河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老子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陈发源先生的花鸟画,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花鸟画特别是明清以降的大写意花鸟画传统在他的笔下得以延续,同时又具有现代人的创新意识,这使得他的花鸟画,一眼望去既有传统的继承,同时又具有了现代中国画的蓬勃生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谈到:“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陈发源的花鸟画最吸引我的地方,恰在于其中的直面自然,蓬勃生机,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他的作品,虽然题材多是传统文人画所常见的牡丹红荷、雄鸡白鹤,但却能反映现代人面对自然时的寂寥心境。陈发源先生并且能够打破山水花鸟的画种藩篱,将花鸟与山水的局部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自然中的空间环境,不同于前人的折枝花卉,闲情偶寄。陈发源的花鸟画突出的是现代人的人生境遇与理想,他善画雨景,多有野趣,最喜欢表现秋风秋雨,老树苍云,疾风劲草,群鸟振羽,反映了一种英雄暮年的辽阔胸怀。陈发源的作品力避琐碎而着力于大气开阔,并且不让人感到重复,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花鸟画很少有重复的构图与用笔,而是在每一幅作品中都力求表达面对自然的清新感受。 陈发源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山水功底,又有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新学影响的中国画的现代气息,其中一点,就是清末民初中国画的悄然变法。以海派吴石仙(1845—1916)为代表的一些画家,吸收了日本的西洋绘画特点,将水彩画法融入米家山水之中,染天染水,体现空间透视,淋漓淹润,极尽朝夕晦明烟雨苍茫之状。 陈发源的山水画继承了林风眠先生的山水遗韵,在秋日寂寥的苍茫情怀中,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感喟,但较之林风眠的悲愤无言,陈发源先生的山水画在感秋之中还是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进取精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古登临,本是风流雅事,何以陈子昂壮怀激烈,悲从中来?我想,这是一个绝好的寓言式的图景,它反映出我们的先人对于自然与景观的历史观与道德观。放眼中国土地上的山川,有多少凭栏登临处,为什么总是有文士名流题写的崖书、匾额、对联、碑刻抒发着他们的历史感慨与人间情怀? 陈发源的中国画创作,表明了中国画的笔墨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不在于表现自然界的客观物像的真实,而在于表达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笔墨自身作为一种语言系统,已趋于高度成熟,具有系统化、程式化和在自我内部完善发展的惯性。但是,作为语言的笔墨如果仅仅是造型状物的基础,而失去了与现代人的精神表现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种笔墨的价值就会受到空前的质疑。中国画中的“写意”不仅指艺术家以书写性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也是一种重组并再现自然的笔墨语言系统,它更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世界观),一种对艺术的认识与态度(艺术观),一种审美价值(价值观)。
文章分类:
书画收藏
|